语文白发三千丈下一句,唐诗闲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李白的诗气势雄阔,读来让人心胸大开,其中缘由之一,就是擅用夸张手法,并且擅用数字,经典的句子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的长度当然没有三千尺;“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一次就是三百杯显然也不现实,这当然是夸张,但不这样,怎么能“与尔同销万古愁”;甚至李白对人生的总结就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李白一发愁就饮酒,“愁来饮酒二千石”,他眼中的桃花潭也足有“三千尺”那么深,他眼中的天台山有“四万八千丈”那么高,他眼中的荷花是“一丈荷花开”……

写诗词用数字易出气势,易出苍桑感,比如李煜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再比如毛主席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李白的诗中,《秋浦歌》(其十五)是课本诗,当时上课时,还不知道这是系列诗,只记得《秋浦歌》这个名字,老师要求背诵,但这样的诗,真的给人印象特别深,哪里还用背,只读了一遍,就再也忘不掉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一个人的白头发怎么可能有三千丈那么长呢?就算古人一生不剪发,一生的头发积累下来,从小到老,也没有三千丈啊!而且,这些白发是因为愁思的原因生长出来的,《白毛女》里,喜儿的头发也是白的、也很长,于是猜想:或者喜儿愁生白发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吧。

语文白发三千丈下一句,唐诗闲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第1张

(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照)

第二句最初老师说,“箇”,就当成“个”字理解就好了,并没有往深处去讲解,“个”是什么意思呢,学古文字之后理解,“个”其实就是“竹”字的一半。因此,这里或者还有头发像竹子那么长的夸张用法,就是说头发长且白,而又白又长的累积出来的重量最终都叠在一个字上找到了原因和承重处:愁!

愁深似海!愁无着处,李煜说愁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说舟儿“载不动,许多愁”,这已经愁得无处安放了。但这种愁,是不与主体产生生理关联的愁,最多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罢了,人本身并不产生生理变化。春秋时,伍子胥因为过昭关曾经一夜白了头发,愁是能使人头发变白的,这是生理上的直接关联,到了李白这里,因为愁,他生出了三千丈的白发,看似无理,却写出了愁之深、愁之重。他为什么这么愁呢?

语文白发三千丈下一句,唐诗闲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第2张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石雕)

李白的一生是这样的:

他祖籍陇西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李白的老家不在国外),大致隋朝末年,举家迁徙到中亚碎叶城(这个地方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于是有人说,李白是胡人,是外国人,缘由即在于此,其实这个地方,只是他的出生地,他的整个有意识的人生,都在中国境内度过)。大概在李白五岁的时候,他们家又举家迁入绵州彰明县,就是现在的四川江油,李白在这里度过了他少年的读书学习阶段,是四川的山水人文滋养了李白,没有蜀地,就没有李白。二十岁时,李白只身“仗剑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有一段时间寓居在安陆(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安陆市,这是他当上门女婿的一段时光,这段时光他是希望通过妻家的社会关系找到进身之阶的,因为妻子的爷爷是前任宰相,人脉还是有一些的)。

结婚之后,李白并没有困于家庭,他到处游历,结交名流,干谒权贵,他希望利用这样的方法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隋唐之际刚刚施行科举制度,非常严格,科举之路要想走通,在唐朝来说,太难了,唐代科举取士规模很小,进士科得第很难,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新科官员中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只占5%左右,而且,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作官。更何况,自负的李白也不屑于走那条路。可是,十年漫游下来,李白却一事无成,除了写了很多诗,认识了很多诗人外没做成什么大事。后来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远扬,最终,诗名给他带来了机会。

语文白发三千丈下一句,唐诗闲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第3张

(醉酒的李白)

天宝初年,唐玄宗召他进京,任供奉翰林,他终于有机会有可能施展抱负了。不过这时的唐玄宗已经认为天下太平(他已经做了30年皇帝了,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没有国家大事可供投掷精力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玩乐上,李白的任务就是陪玩。不久,由于性格原因,李白几乎得罪所有的当权者,玄宗也开始厌恶他,于是大概在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前前后后,李白大致在皇帝身边呆了三年时间,并没有得到一展报国之志的机会,只是陪皇帝取乐作诗罢了。这以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终日以酒度日。他当然不想只是陪皇帝饮酒写诗,他是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但最终他只落了个“赐金放还”的下场,皇帝和权贵们说,你不是看不惯我们吗,你不是有才吗,你接着写诗去吧。“诗才”是李白的进身之因,也成了李白放归的冠冕之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此时李白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李白答应了,他认为这是他报国的机会到了,但是,命运又给他开了个玩笑。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肃宗是正统的王位继承者)被消灭,李白因为加入过叛军(尽管他是想报国罢了)受到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就是现在的贵州),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现在的江西九江)、宣城(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也有一说是沉江而死)。

语文白发三千丈下一句,唐诗闲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第4张

(失意衰老的李白)

写这首诗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已到衰年,偶尔揽镜,只见满头白发,报国之志是不可能实现了,自然规律也终将击败这位天纵之才,于是他“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要报国,需要见到皇帝入仕啊,可是他明明已经陪伴过皇帝,要施展才华,入仕是不二选择啊,可是,明明自己并不适合眼前的名利场啊!他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和方向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眼望着行将衰老镜中的自己,一腔孤愤无处排解,这是何等的哀愁,这是何等的不甘,于是他满怀激愤,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的孤吟。

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孤吟并没有作用,孤吟的也不只李白自己。

(【唐诗闲读】之58,图片来自网络)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语文白发三千丈下一句,唐诗闲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