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荡析离居的意思及解释

形容成语荡析离居的意思及解释

带有析字的成语

荡析离居荡析:离知散。家人离散,没有定居。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分毫析厘道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版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利析秋毫形容管理权财务极细心、精明。

赏奇析疑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条分缕析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析骸以爨、

离析涣奔、zd

分条析理、

分家析产、

析微察异、

析肝沥悃、

以荷析薪、

剖玄析微、

析圭儋爵、

析珪胙土、

剖烦析滞、

赏奇析疑、

析毫剖厘、

剖心析肝、

析骨而炊、

利析秋毫、

析肝刿胆、

析精剖微、

析交离亲、

毛举缕析、

分丝析缕、

铢分毫析专、

父析子荷、

分崩离析、

分毫析厘、

条分缕析、

丝析发解、

析圭分组、

析言破律、

析律舞文属

荡析离居、

析疑匡谬、

析珪判野、

易子析骸、

析律贰端、

析律二端、

分章析句、

析辩诡辞、

析骸而爨、

剖析肝胆

荡析离居荡析:离散。家人离散,没有定居。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分毫析厘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利析秋毫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

赏奇析疑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条分缕析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分烟析产指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

分烟析生指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同“分烟析产”。

分章析句指雕琢推敲文章。

分家析产指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同“分烟析产”。

分丝析缕比喻明察入微。

分条析理形容言谈有条有理,深刻精辟。

父析子荷父劈柴,子担柴。比喻子孙继承父辈的未竟之业。

毫分缕析细致详尽的剖析。

离析分崩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

离析涣奔形容国家、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同“离析分崩”。

毛举缕析毛举:琐碎列举。缕:一条一条,详详细细。缕析:详细地分析。琐细列举,详细地剖析。

剖毫析芒指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

剖析肝胆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剖心析胆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各发生在哪个世纪的哪个年代?

闯关东发生于17世纪-19世纪。

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走西口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下南洋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

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战争。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

扩展资料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拓北庭”、“填四川”“下南洋”和"赴金山",形成近代七股大的移民浪潮,大部分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南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走西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闯关东

历史上的闯关东

清代以前,东北人口主要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其中满族人口比例占多数,汉族人口几乎没有。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1644至1667年,清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二、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当时,沿山海关一带遍植柳树墙,中间用绳索相连,满洲兵驻扎在那里严密地看守着关口,不允许汉人出关。但这种政策并没能阻止山东闯关的流民,此时流民“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涌蚁聚”,一时间山东人的足迹踏遍了辽阔的关东大地;

三、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打开虚掩的大门,正式向流民敞开,“东三省之开放设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发之势矣”。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流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年增年长,蔚成大观,山东、直隶流民更是“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移民社会”。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此推断,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在七百万至八百万人之间”。规模之巨,可以想见。

进入民国时期,山东人闯关东迭起高潮,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四年。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按历史学家路遇先生的研究,除去回返的人员,光在民国年间留住东北的山东人就达到792万之多。

“走西口”真正始于清嘉庆年间.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县的穷苦劳动人民“走西口”曾掀起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时期是清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乾隆盛世”后,社会秩序稳定,通过“开边”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汉人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的租种权,另有一部分汉人入蒙从事甘草的采挖和经销,从而拉开了开发内蒙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序幕。当时,在采挖经销甘草的人当中,尤以山西保德人最有名,有人说,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他们不仅采挖甘草,而且经销甘草,他们开草场、开草店。草场专门组织人挖甘草、收甘草、加工甘草;草店专门卖甘草、买甘草。挖甘草主要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拉特乔旗以及巴彦淖尔盟的五原等地。甘草采集不仅为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劳务市场,也使内蒙西部的地方官吏得到了好处。

第二次汉民入蒙高潮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贻谷放垦”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民入蒙去开荒种地和采挖甘草。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中国战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战胜国款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9亿8000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由于清政府财政枯竭,入不敷出,便将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并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大规模地开放蒙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从此进入内蒙西部地区的汉民再也没人干涉和阻止了。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政府提出“移民实边”政策,又极大地鼓励了“口里”人到“口外”农耕和定居,再一次掀起了汉民入蒙垦荒和采挖甘草的高潮。

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当时走西口的人数为例:河曲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4000人左右;保德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偏关县每年出“口”的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正常年份下的情况。若遇灾年,三个县出“口”的人数都逾万人。

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有10万人,保德、偏关次之。河曲人主要居住在临河、陕镇、萨拉齐、土默特左旗和乌拉特中后旗等地。现在的乌拉特中后旗的高塔梁一带、双圣美乡、石哈河乡、郜北乡、??图乡,大多数居民是河曲人。固阳县的红泥井乡有7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河曲人,最多的四分子村,河曲人占80?右,他们都是深7村的许家。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在晋西北、雁北、陕西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开进内蒙西部地区,去从事农耕和采挖甘草。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历史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几次大规模迁徙: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原因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历史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几次大规模迁徙: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原因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历史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几次大规模迁徙: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原因

(1)、闯关东:

闯关东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初步考证,明代末期即有此记录,清代逐渐掀起高潮,清代的中晚期至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逐渐形成闯关东的浪潮。(2)、走西口: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内地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农耕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及至明清时代,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临,不少下层民众荡析离居,动辄流移。而自地理环境视之,晋、陕北部为中国传统上重要的农牧分界线,口外蒙地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主动招募内地民人垦种,而清朝政府则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于是,晋、陕民众遂呼朋引类,前往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上述诸种因素的合力,遂导致了清初至民国时期,“走西口”之风愈煽愈炽。(3)、下南洋:——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和析有关的成语

荡析离居荡析:离散。家人离散,没有定居。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百集团分裂瓦解。

分毫析厘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度微。

利析秋毫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

赏奇析疑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条分缕析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知地细细分析。

分烟析产指分家。分道割财产,各自过活版。权

分烟析生指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同“分烟析产”。

分章析句指雕琢推敲文章。

分家析产指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同“分烟析产”。

分丝析缕比喻明察入微。

分条析理形容言谈有条有理,深刻精辟。

父析子荷父劈柴,子担柴。比喻子孙继承父辈的未竟之业。

毫分缕析细致详尽的剖析。


作文哥_中小学生作文网_中考高考满分作文_初中作文_高中优秀作文大全 » 形容成语荡析离居的意思及解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